动态焦点:惯性思维,是你最大的敌人
惯性思维并不少见
它是任何人的短板
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曾经讲过一次自己的经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阿西莫夫年少有才,少时参加“智商测试”,得分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者”之列,为此他洋洋得意。
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
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确。”
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说思考题:
有一位既聋又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所致拳头做出敲击状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聋哑人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那么盲人将会怎样做?
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
他一边说,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
阿西莫夫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是个“笨蛋”。
正是因为他没有摆脱先前那个故事的误导,无法独立思考问题,沿着旧思路进行思考,卡在了固有的认知方式。
他发现问题的本质,跳出原有框架,而是潜意识里就产生跟上回同样的想法,吐出相同的字眼,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正如心理学上的鸟笼逻辑:
挂一个美丽的鸟笼在房间里,过不了几天,主人必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其实并不一定每一个鸟笼里都应该装上一只鸟,你可以把鸟笼看成是一种装饰物,摆着美观居室。
而我们的选择是采取局限于其中一种方式,这种思考方式恰恰属于惯性思维。
存在这种思维上的短板,我们就看不到自己想法之外的任何可能性,被单一的角度主导了大脑,就容易形成思维固化。
对事物刻板的印象将渐渐渗透到行为中,形成难以改变的思考方式,这种惯性思维并不少见,它融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别让惯性思维限制你的脚步
听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一位教授把跳蚤放进一米高的玻璃杯,结果跳蚤轻易就跳出来了。
接着教授给玻璃杯加了玻璃盖,跳蚤“嘣”地一声撞上了玻璃盖,跳蚤撞了很多次之后,学会了根据玻璃盖的高度,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
第1天,教授拿掉了盖子,跳蚤不知道盖子已经拿掉了,还是在原来的高度继续跳。
一周后,跳蚤依然在玻璃杯里不停地跳,它已经无法跳出那个玻璃杯了。
这个实验验证的是惯性思维,我们总会受限于固定的高度,运用先前的方式解决问题,被旧有的想法限制住。
跳不出自己设想的框架,走不出思维困局,慢慢也就停下了脚步。
上帝想改变一个乞丐的命运,就化作一个老翁前来指点他。
他问乞丐:“假如我给你1000元钱,你将如何用它?”
上帝很失望,又问:“假如我给你10万元呢?”
乞丐说:“那我就买辆车。这样,以后我再出来乞讨就方便多了,再远的地方也可以很快赶到。”
上帝感到很悲哀,接着说:“假如我给你1000万元呢?”
乞丐听罢,眼里闪着光亮说:“太好了,我可以把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地区全买下来。”
上帝听了挺高兴,寻思着乞丐终于开窍了。
这时,乞丐补充了一句:“到那时,我可以把我领地里的其他乞丐全部撵走,不让他们抢我的饭碗。”
上帝听罢,十分无奈:“你老是这样想,我也没有办法了”,随后黯然离去。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荒诞,是因为乞丐的目光仅仅放在乞讨上,被其受限,甩不开格局上的短见,无法利用任何援助去摆脱贫穷。
遇到相同的问题以固定的角度去思考,旧思路烙印在脑海中,就算给你应该机会,你也还是抓不住。
思考能力的停滞,往往会让我们认为自己只能达到这个水平,被自己臆想的高度限制,无法拓宽更广的前景,进而束缚了前进的步伐。
逆向思考
打破思维上的舒适区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
大不列颠图书馆搬迁到新馆的时候,预算费用为300万英镑,这数额大让馆长犯了愁。
馆长说:“如果你能按规定要求搬完图书,给你150万英镑,但搬迁剩下的费用全部给你个人。”
剩下的图书用车搬完,整个费用还没用去10万英镑,140多万英镑的钱就进入了管理员的口袋。
管理员之所以能轻松地赚到一笔巨款,是因为他对事情进行了逆向思考。
突破平常人的思维禁锢,冲破思维上的短板,敢于寻求新的解决方式,进而打破思维上的舒适区。
心理学研究说,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在舒适区中,我们会处于熟悉的环境,处理在行的事情,和熟悉的人交际,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对任何的人和事都感觉很舒适,但学到的东西很少,进步缓慢。
一直处于舒适心理状态,采用千篇一律的方式解决问题,不愿意做出改变,就容易形成惯性思维,难以涌现新思路。
对问题进行逆向思考,衍生出与之前不一样的见解,钻研没有探索的方向,开拓我们的视野,从熟悉的环境跳出来。
打破惯性思维
避免被其拖累
一个驯象人把大象拴在一棵树上,用的是细绳。
路过的人看了,很疑惑:“大象力气这么大,树都能拽倒,你用一个这么细的绳子怎么牵得住它?”
驯象人听了,云淡风轻地说:“这头象从小就这样被拴着,那个时候它力气小,还挣不开。一次又一次尝试之后,彻底失望了,也就放弃挣扎。这样的思维惯性,一直延续到它长大了,拥有足够的力气了,它还是觉得自己逃不开。”
绑住大象的,不是绳子,而是一以贯之的惯性;限制我们脚步的,恰恰是我们的思维模式。
因为不懂得冲出固定的思路,我们被紧紧锁在了一个方向,挣脱不开,为其所累。
我们并没有在打破思维的过程成长,而是在沿着旧思路进行思考,将自己的格局、目光限定住,通往不了更广阔的前景。
我们常常有过思维上的短板,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习惯参照以往的思路,被它限制了脚步。
我们的思维有一个舒适区,大多数人会舒适区沉溺,停留对过去认知的依赖,取不到长期的进步。
妨碍我们前进的最大敌人,往往是惯性思维,我们会把已有的东西,当成一种习惯,运用之前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人们创新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对已知的东西抱有批判的心,对未知的问题进行多方向思考,找到突破点,你将发现创造性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