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 | 为3000岁古琴插上翅膀
(资料图)
今年是古琴申遗20周年,意义非凡。在我心里,每一张古琴都亲历着时代的变迁和岁月风霜而倍显珍贵;每一张古琴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每一张古琴都饱含着中华文化传承的密码……这些年,在传承和发扬古琴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任何传统的东西要生存下去,它需要有土壤,这个土壤在古代和现代可能不一样。只有通过传承前人的经验与历史,并加以自己的注释和理解,这种文化才能够传给后人。
古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进程中源远流长,口述流传5000年历史,有实物可考近3000年历史,是中华民族最古老且未有断续的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古琴在几千年的演进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成熟,从帝王的礼乐到士人的雅乐,如今可以走进千家万户的寻常百姓家变成人民的艺术,可以见证中华文明发展,是中华文明的思想、艺术的写照,也是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我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让收藏在深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责无旁贷。
曾经,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套非常珍贵的、明代早期的图文版《秋鸿》古琴谱。此谱按照标题,用36幅绢本水墨工笔画对应纸本楷书古琴谱,将《秋鸿》琴曲的36段场景逐次绘制,是一件集合琴、书、画、印,以及图书装帧、皇家收藏于一体的珍贵文物。然而,中国古代古琴谱只记指法,不记节奏,无法直接演奏,需要后世琴人根据古曲原意,结合古谱指法,重新“打谱”,才能让已成绝响的古谱焕发新的生命。我用了两年时间,终于在紫禁城建成600年之际,将此600年图谱文物复活。
除了传承经典之外,古琴这门古老的艺术也需要与时俱进。我有幸成为故宫特邀古琴专家,我们在研究的基础上对古琴制作进行了“活化”,还复原制作了故宫的历代古琴,包括一些特殊的制作工艺,并在故宫博物院钟粹宫展馆做了一期展览,拉近了人们和古琴的距离。
以古为徒,以古为新。我觉得古琴文化的传播也值得在学校里推广,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古琴的种子,让更多年轻人可以接触这门古老的艺术和文化。我通过视频整理和记录了历代古谱,并融入各位古琴大师的经验,系统地为学生们营造一种古琴的氛围,只有年轻人喜欢古琴这门艺术,古琴的未来才能枝繁叶茂。
在新时代里,我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近古琴、热爱古琴、传播古琴,互联网和现代科技拓展了古琴的传播渠道,更为古琴的传承带来了无限可能,可以更多地将古琴的魅力传递给世界各地的人们。我坚信,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古琴便能飞向世界,让中华民族的艺术成为全人类的瑰宝。
(作者杨致俭系中央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