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福特“裁员”、大众“重组”,跨国车企积极求变谋未
随着智能电动化的发展和自主品牌销量的突围,唱衰“合资品牌”俨然已经成为当下汽车行业的”政治正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尤其是3月一场无差别的价格战,几乎碾碎了所有品牌的光环,任你是法国贵族,还是日本巨头,都无可避免地被这场价格战所左右——时代变了,市场也变了。一边是积压的库存,一边是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合资品牌同样压力山大。
于是,从东风日产超级电混奇骏 e-POWER以最低18.99 万元起售,到起售价跌破10万的上汽大众朗逸,再到昨天刚刚上市起售价只要12.18万元起的北京现代MUFASA 沐飒,我们看看一个又一个合资品牌主动放低姿态,以绝对诚意的价格表达它们对中国市场志在必得的决心。
这是对销量的挽尊,但显然并不足以让外界重拾对合资品牌的信心。毕竟,合资品牌份额降低的核心原因并不是定价高,而是自主品牌凭借新能源和智能化奋起直追,以低价高质的产品实力让消费者放弃对合资品牌的盲目崇拜。
因此,对于合资品牌而言,要想真正赢在未来,更应该好好看看中国市场,针对性地调整战略部署。
福特裁员,降本才能增效
在众多合资品牌中,福特其实算是较早看清局势,并且能够主动做出应对的合资企业。一年前全新蒙迪欧以15万出头的价格上市,就已经彰显了它对市场的敏锐度。
因此,当有媒体爆出长安福特减产以及福特中国裁员的信息时,没有人因此感到意外,反倒都觉得这是十分明智的“战略后撤”。
正如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杨大勇在2023中国汽车重庆论坛发言时表示:“一个‘卷’字反映的是一个行业从群雄格局到最后形成统一稳定格局的过程,无法逃避,必须参与。参与者大幅度减少,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之后会好点。这个时期的关键字是‘熬’,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如何‘熬’?一句话,降本增效。如果降本增效后面再补充4个字,就是聚焦长项。我们都可以分析一下自己的企业手里到底有几根长板,把最能够带我们熬过冬天的一两个长板做大做强,把资源聚焦进去,就是‘熬’的关键所在。”
“降本增效、聚焦长项”是企业应对市场危机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
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合资品牌引以为傲的燃油紧凑型市场已经被混动、插混车所颠覆,合资品牌如果想继续占领这个市场,要么选择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压低售价,要么同样推插混车型抢占市场,前者如朗逸,后者如轩逸e-power。而无论是哪条路,对二线合资都不适用。
这是长安福特选择放弃福克斯、福睿斯,而把产品押注在中大型SUV、越野市场的的根本原因。毕竟,对于后者,拥有扎实技术储备的福特更有发言权。
至于裁员,这实际上已经是跨国企业的常态。据了解,去年 8 月,就有消息显示福特激化在美国、加拿大及印度等市场优化 3000 个职位以降本增效,通用以及美国新势力Lucid也曾被爆裁员。
当然,有企业在裁员,也有企业在招人。据了解,福特中国被爆裁员后,不少车企前来抢人,其中大众安徽已经在南京开现场招聘会,有网友调侃“南京福特的小伙伴不用慌,安徽大众来救你们了。”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资源重新配置的方式。
大众重组,聚焦资源集中作战
作为跨国巨头之一,也是中国市场里占比最大的合资品牌,大众的一举一动都被国内消费者注视着。相信很多人都对“大众在上海车展结束后归国后几乎‘解散’了旗下软件子公司cariad”的新闻记忆犹新。
实际上那并不是解散,根据大众中国发布的公告称,“大众汽车集团旗下软件子公司 CARIAD 的监事会批准了公司的全面调整计划。除首席人力官 Rainer Zugehör 之外,CARIAD 董事会全被换血。”
这是一次颇为“铁血”的人事重组。“重组”的原因对外称是“研发进度严重滞后以及连年亏损”,但国内很多网友都认为“大众是被中国品牌软件研发能力震惊到了”,觉得海外同事再努力也比不过中国人,因此在中国市场还是选择跟中国人合作。
在今年的“投资安徽行”启动大会上,大众安徽宣布,将继续投资安徽合肥,计划总投资约231亿元人民币,某种程度上佐证了网友的猜测。
但“重组CARIAD”并不是大众唯一的目标,据据外媒报道,大众汽车集团CEO奥博穆正计划对集团进行“数十年来最大规模的重组”,其中不仅涉及软件单元CARIAD,还包括提高核心品牌效率、避免重复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在采购和营销方面节省开支,大众品牌计划把其车型组合数量减少到10款,斯柯达品牌将车型阵容集中在5款左右。而节省的开支将被应用于电动化领域以及扩大北美地区业务。
资料显示,大众汽车集团将斥资1800亿欧元,推进集团的电池战略,并强化在中国的数字化实力和产品竞争力,以及继续发展集团领先的产品组合。其中,1800亿欧元的投资中大约有68%的资金将投入与数字化、电动化相关的未来领域。
由此不难看出,大众对于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决心。
“
结语
以大众、福特、丰田、本田、日产为主的跨国企业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毋庸置疑,无论是推动中国汽车市场的的壮大,还是培养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认知,抑或是为中国汽车产业培养专业人才,跨国车企可以说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启蒙者,合资模式更是奠定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
不可否认,随着新能源产业和自主品牌的发展,市场需求的转变、产业格局的重塑,使得合资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可是如果一棍子打死所有合资品牌也未免牵强,在“华山论剑V”看来,市场只留给有准备的企业,“淘汰赛”才刚刚开始,如果已经认清局势展开变革,或许还有回转的可能。
销量不是评判企业的唯一标准,但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在市场的地位。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5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3.3万辆、238.2万辆,环比分别增长9.4%和10.3%,车市整体较4月有所好转。其中,部分合资品牌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
比如一汽-大众5月位居厂商销量排名第二,销量14.43万辆,环比增长了15%,上汽大众5月销量为9.28万辆,环比增长4.8%,而日系品牌中广汽丰田、一汽丰田和东风日产5月也均有10%以上的涨幅。
如上海预致汽车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豫在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发言时所说,“参与市场竞争,要有人才、要有钱,对于外资品牌来说,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做事的强烈意愿。那些中国市场销量占据全球份额在30%以上的外资品牌绝对不会退却投降。而只要外资品牌有一个强烈的意愿,有足够的人才和资金,再加上有非常赚钱的燃油车能够持续为电动车发展和转型输血,就能够跑出一个更长的马拉松。”
无论是福特的“降本增效”,还是大众汽车集团的“重组计划”,抑或是神龙发布的营销变革计划,东风日产20周年宣布的“再创业计划”,甚至是东风本田推出插混版本全新一代CR-V e:PHEV以及全新全新M-NV以及北京现代的MUFASA 沐飒,都是合资品牌为市场重塑而做的努力。
接下来,“华山论剑V”将以“寻找合资新出路”为主题,进行专题报道,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