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香竹韵遐迩闻
早上喝杯麻姑酒,晚上把玩竹雕……在江背,非遗更像是一种生活习惯
(相关资料图)
酒香竹韵遐迩闻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茜
在长沙县的南部偏东,浏阳河畔有一座小镇,这里是徐特立的故乡。早上来一杯麻姑井糯米黄酒,晚上把玩一会栩栩如生的竹雕,每逢年节,吃腊肉、听快板、剪纸画……在江背,非遗更像是一种生活的习惯,融入了血脉中,传承在岁月里。
酒香传出深巷子
8月16日,江背镇印山村村民熊仕林带着儿子和准儿媳来到日月洞酒窖,一入洞,阵阵凉意便扑面而来,内部蜿蜒错杂,宛若迷宫。小熊指着排列整齐的窑口,骄傲地给女友介绍,“壮观吧,这是我们家乡的非遗麻姑井糯米黄酒,印山村可是‘三湘第一村’!”
“整两口不?”每逢客人来访,非遗传承人周平总用黄酒招待客人。用麻姑井井水精心酿造的糯米黄酒度数低,酒性温和、酒味甘醇绵长,是江背镇人走亲访友、待客迎宾的良品。
“挖3年,装3年,我们可是现代愚公。”周平笑着自我打趣。目前,地下酒窖面积已有近5000平方米,700多米长的窖廊纵横交错,两侧分布着999个窖洞。“窖藏时间最长的一坛酒,是1999年第一个窑洞刚挖好时埋进去的。”周平告诉记者,目前麻姑井酒厂年产酒量30吨,带动当地20多位农户就业,并与周边农户达成150亩糯米田原料供应协议。
“粮必精、水必甘、曲必陈、器必洁、工必细、储必久。”周平的“酿酒三字经”是他终身践行的准则。与现代化条件下批量酿造的黄酒不同,麻姑井黄酒选用的是上等的优质稻谷。“经过浸泡、蒸煮、发酵、冷却、压榨、过滤、蒸馏、陈窖等多道工艺流程,纯天然酿造。”
做大非遗产业,必须延长产业链条,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依托悠久历史的麻姑井、麻姑井糯米黄酒地下洞藏酒窖“日月洞”等景观,周平投资4000万元,打造集“商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麻姑井文化园,全面展示麻姑井糯米黄酒文化如今,包括麻姑井酒酿造基地(非遗中心)、乡村民宿、生态餐厅、文创产品展示厅、原材料生产基地等多个特色项目。据了解,2023年“五一”假期,麻姑井黄酒酿造基地接待游客超千余人次。
走出日月洞,所见之处,道路整洁,风景秀丽,硕大的酒缸分立道旁,让人一见便生发陶然醉意。“这里可真好啊,干净整洁,又有文化底蕴。我愿意来长沙生活。”小熊的女友面带红霞轻声道,众人大悦。
竹韵雕出新生活
竹雕艺术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在江背镇,有一位“竹阿公”名号十分响亮,这便是杨定衡。在他家,小到对联、茶壶,大到台灯、桌椅,都是竹雕所制,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
“雕一套竹雕军品送老战友。”当问及最近在忙什么时,退伍老兵杨定衡道。帽子、水壶、军徽……不少物件已成型,放置在展柜上。
“作品的价值不是单纯用时间来衡量的,构思更重要。”他边说边拿起手边的水壶,“竹雕密封性一直是个难题,我们花了2年时间,摸索出了竹子螺纹丝扣技术,让竹子像矿泉水瓶盖一样可以拧紧。”他旋开了水壶的盖子向记者展示道,“竹子没有横向纤维只有竖向纤维,所谓‘势如破竹’。我们要在横面上雕刻螺纹,难度可想而知。”这样巧思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而像这样的专利技术,在这里不止一个。
除开技艺的精益求精与开拓摸索,杨定衡还通过自媒体账号展示竹雕制作过程,传授非遗技艺,全网已获得几十万粉丝互动和喜爱。在今年5月30日,在我国神舟十六发射之际,为致敬航天精神创作的“再出发”作品,互联网播放量达到6,000万次,作品被航天院士永久收藏。
心存使命,甘于奉献。在乡村振兴的特殊背景下,如何做好非遗传承?杨定衡坦言,在多年前他已做了规划,最为重要的就是传承,“传”的是技艺和方法,“承”的是使命和担当。“我已经培养了不少徒弟,现在已经能独当一面。此外,每年都会定期去学校授课,传授非遗知识。”
最让杨定衡引以为豪的便是他收藏的1000余件竹制老物件。“这件竹胎漆漆——漆绘龙纹勺是马王堆墓的复刻品,也是有几十年的历史的老物件了,是我最珍爱的藏品。它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竹雕作品,见证了长沙的竹雕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杨定衡每年收购竹根材料达100余万元,让农户有参与感、获得感,并培育70余种各竹品种。
“我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花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修建一座百竹林和竹文化馆,长久地展示、传播竹文化。”杨定衡说,“择一事,终一生,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很不错了”。
据了解,江背镇现有非遗项目5个,依托印山天玺湖、万亩油菜花基地、浏阳河等优势资源,积极创建非遗村镇省级示范点,推进“文化+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通过举办“油菜花节”、“四季村晚”等各种节会,开展非遗展演,打造非遗研学体验课程,带动了产业兴旺、村民致富,2023年上半年全镇共计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600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500余万元。